声誉管理

【一周舆情速读】京沪等地宣布执行认房不认贷;小红书“旅游搭子”被指涉黄_政策性_住房_北京

发布日期:2023-09-06 15:39

京沪等地宣布执行认房不认贷、两部门发布涉及个人所得税系列公告、百度文心一言率先向全社会全面开放、鲁山县通报花700多万建牛郎织女雕塑、2023年版标准地图正式发布成为上周热议舆情,“认房不认贷”“个人所得税”“文心一言”“牛郎织女雕塑”“标准地图”成为上周舆情热词。

03.重点舆情观察

图片来自:网络

舆情传播分析

从该事件各舆论场发布统计看,各舆论场上周累计监测到177,944篇/条相关信息,其中新闻平台相关信息最多,共计66,271篇,占比37.24%;其次是微博平台,共计32,468条,占比18.25%;再次是短视频平台,共计24,988条,占比14.04%,其他平台合计占比30.47%。

从传播渠道和走势来看,随着房地产市场状态持续低迷,沿海部分城市开始试点性施行“认房不认贷”的销售政策,购房者也开始试探性的接触房屋销售,“认房不认贷”相关舆情声量持续上升。而9月1日晚间,上海、北京相继发布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并开始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舆论场中随即便生成了#北上广深全部认房不认贷##认房不认贷后开发商制造紧张气氛#等一系列话题,引发人们广泛探讨。 由此,关于该政策的提及率和舆论场热度达到峰值。 如今随着政策延续和媒体营造出的购房“繁荣”景象,针对房地产发展相关政策的讨论热度仍将持续。

舆情观点分析

“认房不认贷”执行后,开发商制造紧张氛围并不可取。 9月1日晚,北京官宣全面执行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认贷”后,多家开发商销售画风转变,称将取消全部优惠,价格回调,朋友圈也被各种通告和海报刷屏,一片紧张气氛。对此,不少网民就此纷纷表达“你调你的,我还是不买”“谁有钱谁买,我就看看,了解了解”“他们提供了除了降价以外的一切优惠,我也给出了除了购买以外的所有支持,主打的就是陪伴”“如果出台政策是为了房价上涨,那么对不起,该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因此,新政策刚刚执行,就开始以调价、售罄、催缴定金来制造紧张氛围,这样的行为并不可取。

“认房不认贷”利好经济复苏,但仍未改善问题核心。 “认房不认贷”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绝大部分人拥有了在一线城市安家置业的机会和资格,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存在银行中的资金积蓄活跃楼市。但无论是低首付、二套房、降低贷款等形式,本质上总房款和要对未来预支风险的能力没有变,绝大部分人还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面对风险稳定的应对能力。如同某高校教授在访谈中提到,八九十年代的北京一套100平米的房大概仅需要20-30万,尽管工资也相对较低。但二十几年后的现在,工资翻了几倍但北京一套100平米的房却翻了上百倍。因此,要想真的促进消费改善楼市,工作的相对稳定和工资待遇的保证才是基础。

舆情研判

坚持住房不炒,杜绝报复性上涨,开发商应回归理性。 在北京宣布执行“认房不认贷”后,多个新房项目随即宣布即将涨价。鉴于“认房不认贷”后会释放换房需求,房地产业内预计9月份市场成交将迎来一波上涨。但市场水温还没来得及升温,楼盘销售和中介率先“嗨起来了”。中介也在忙着“烘托气氛”,北京“认房不认贷”通知发出不到10分钟,就有消息声称“开发商正在连夜开会上调价格、收回折扣,售楼处延时开放。”资深行业专家表示,房企当下最要紧的是千方百计去库存,回笼资金,畅通流动性。对此,个别楼盘渲染涨价企图推升销量,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而且会扰乱来之不易的预期回暖。楼盘营销应该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政府备案价格相关规定。

有关部门需加强监管,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面对一线城市宣布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后,个别楼盘的房价上涨现象,需要有关部门加以甄别,上涨区间是否合理、是否超过了本地区居民消费总体水平、是否存在房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因时因地因策制宜,出台相应的管理约束办法,来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如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在继续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沪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态势,确保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

舆情传播分析

从该事件各舆论场发布统计看,上周累计监测到9491篇/条相关信息,其中微博平台相关信息最多4953条,占比52.19%;其次是新闻平台相关信息2573篇,占比27.11%;再次是新闻app为732篇,占比7.71%,其他平台合计占比12.99%。

从传播走势来看,8月30日媒体报道小红书寻找旅游搭子被指涉黄,此事件迅速引发关注。相关话题登顶各平台热榜, 舆情声量在当日达到顶峰。 小红书对此进行回应,称正展开回查并将严肃处理。随着小红书的回应,舆论场的讨论热度逐渐下降,趋于平缓。从整体上看,该事件舆情发展态势呈倒“U”型。

舆情观点分析

小红书再被指涉黄,平台监管成为重点。 事实上这已不是小红书第一次被指涉黄,2021年媒体报道,用户以“亲子乐园”为关键词检索会推送大量存在未成年人性暗示的内容。面对此次的涉黄风波,平台如何提高监管效果依旧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部分舆论认为,多次的涉黄风波后平台应更加注重监管的缺陷的查缺补漏,同样的问题不可重复再犯;部分舆论则认为旅游搭子或许涉黄但不是全部,而且相关暗语或密码的发现需要时间,难免存在漏网之鱼;还有部分舆论建议平台应更新信息监管方式,提升科技在信息审核中的占比。

搭子社交不可碰触法律红线。 搭子社交因交情浅、临时性、负担小而备受年轻人青睐,其社交的优势也催生了安全风险,陌生性、隐蔽性、广泛性等隐患同样显现。小红书的事件为部分渴望寻找搭子的人敲响了警钟。部分舆论对寻找搭子表现出悲观情绪,认为搭子社交中发生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几率较高。还有舆论表示应遏止此种社交行为。其实对于搭子社交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旅游搭子的出现,折射出年轻人新的社交需求。但对待搭子文化中涌现的不良现象,必须及时介入监管,将搭子社交阻隔在法律的禁区,扫清社交监管中的盲区。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相关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