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雷、跑路、欠债……企业最头疼的风控难题,怎么解?_大宗商品_交易_承担风险+ 查看更多
这也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十年,迅速发展的制造业需要各种原材料,中国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
这就类似于一个人今天去银行借钱,银行给了一年的信贷周期。这个人一年内要把钱还掉,但如果他突然失业了怎么办?
这些传统风控手段带来的效率低下、信息滞后、管理粗放等问题,使得大量风险成为漏网之鱼,成为制约大宗商品贸易健康发展的顽疾。
其实,产业协作风控最大的困局,正在于数字化风控技术和to B行业经验的交汇。
从C端风控到B端风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一个人的风险是相对标准化的,可以从身份、资产、关系链等维度判断。
另一个是企业图谱,包括工商、司法、交易、债权等数据,企业的经营风险、违法违规风险、关联风险、舆情风险、信用风险等都能一目了然。目前,蚁盾已经融入10000+风险特征,可以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估。
当这两个图谱放在一起的时候,很美妙的事情会发生: 蚁盾-风控产业平台可以在一个更大范围内量化协作风险,并给出可解释的风险决策依据。
而现在,业务员不管去拜访哪个客户,都可以直接打开手机查询,就能对该企业是否满足准入条件做出实时判断。
回到大宗贸易商最关心的赊销额度问题,原先赊销是1个亿还是1000万,背后的操作逻辑很简单,主要看两个企业的关系好不好,历史合作多不多。
另一个是,虽然两家企业关系好,但如果这个企业在接下来两三个月出现经营异常风险,给它1亿的额度后,可能会损失5000万,这在之前是没法预判的。
此前有一个亿的合同企业和一千万的合同企业,评估出来的结果一个是71分,一个是72分,两个资质差不多,但是额度有这么大差异,背后就有问题。
冯成林告诉商隐社:“蚂蚁风控自2003年为了淘宝开始做支付宝的时候,就开始着力解决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信任问题。不过当时是商户和买家之间的问题。蚂蚁数科作为蚂蚁集团的科技商业化板块,从服务内部,过渡到服务产业,解决企业之间的数字信任问题。这是蚂蚁一直在做的事,只是面向的主体不一样而已。”
以及用图计算能力来全局呈现数据之间的关系等。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前提是技术本身可被信赖,因此这些技术都需要基于可信AI的技术理念来反复打磨。蚂蚁可信AI方向上积累的相关专利已经连续2年位于全球第一,且主要用于安全风控。
另一个维度是围绕具体业务场景展开的风控能力。比如 大宗商贸风控整体的解决方案并非灵光一现,而是蚂蚁不断加深对行业的理解,持续迭代进化而来的。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蚂蚁愈发意识到风险研判需要注入丰富的行业知识,才能实现精准风控。每个公司的定位、业务模式、上下游客户群体、风险偏好都不同。不能拿钢厂的指标去衡量镀锌厂,也不能用制造业的指标去衡量贸易商。
“在toB这块,对行业的理解非常关键。 虽然我们做了三年大宗,但还不敢说自己做得特别好,只能说入门了。今年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主动找上门的客户越来越多、我们合作的几家龙头企业几乎都是老客户转介绍的。这说明我们弄懂了这个行业,大家能够在一个频道上去沟通交流,他们就会认识到蚂蚁做的这个事是有价值的。” 冯成林向商隐社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