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咋老是有“怪眉怪眼的热搜”_腾讯新闻+ 查看更多
全文1200字,阅读时长约3分钟
01
成都又上热搜了。
每次成都上热搜的话题都很奇特,这次是#成都那个#。打开这个话题下面的评论区,犹如谍战片接头现场。
“我不希望成都那个了,如果成都那个了。我就必须那个,明天的那个就没希望了。”
“成都今天到底会不会那个?如果还要那个,我就先那个。万一真的那个就那个了。”
“我喜欢成都赶紧那个,不然越拖越那个,那个就莫得了。”
成都的“那个”到底是啥子东西?恐怕成都人自己才晓得。有人正儿八经在说“疫情”,有人一本正经在讨论“风控”,也有人浑水摸鱼在说“上班”,还有人凑热闹打胡乱说。
但凡阅读能力差点的人看到都“打脑壳”,不晓得你们几爷子在说啥子。讨论区的“那个那个”拿出来都可以出中文八级考试的阅读理解题。
从上周开始,成都人的心都是悬起在,生害怕成都“那个”了。八月底九月初才经历了一场为期十五天的“家里蹲”生活。恐怕大家都在想,如果成都真的要“那个”,那我们就提前做准备吧。
火锅烤肉冷啖杯,居家办公世界杯,好吃好耍的地方自然要提前备好。
02
这不是成都第一次冒出稀奇古怪的热搜。
三个月前,#热带雨林#、#热带雨林购物节#忽然空降了热搜。外地人看得一头雾水,成都人却会心一笑,开始了“买买买”的环节。
高温限电、全民抢菜、东软集团上线检测系统、地震和火锅汤汤、中秋不见面歌唱比赛、区和区分手断交、共享单车检测物管、管长袋长新能源人,早八人,天选打工人……各种段子、新词、热搜让人应接不暇。
外地人看了只能感叹一句,你们成都人“板眼”太多了。
后来解封之后,很多成都都在感叹,这15天就是把各种段子当作精神粮食。一边在群里分享段子,一边等待官方发布的正式消息。
记得当时行进尾声的时候,还有个哥佬官在群里鼓励大家。
“这时候红锅和白锅是不能混在一起。不论自己所处区域是否解封,请各位坚持再坚持一下,等打赢了这场狙击战后一起吃鸳鸯锅。”
03
#成都那个#这个话题能上热搜并不稀奇。
在四川方言里面,很多不好的事情都不能直接讲出来,而是用其他的词来代替。家头的老辈子经常会告诉小孩子哪个词不能说,说错话甚至还会吃“笋子熬肉”。
打个比方来说,每个人都不愿意“折财”,所以“折财”中的“折”就是一个需要避讳的音,许多和它同音的字词都会避讳掉。比如老川人在平时说话里头会把猪牛羊狗这些家禽的舌头叫做“利子”,已避讳掉“舌头”的“舌”字。
再比如,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和请财神。如果有人去买财神画像的时候,只能说“我请一张回去”。如果家里已经有财神画像了,千万不能说“我已经有了”或者“我不要”之类的话,老辈子听了会直接给你“打燃火”。
“那个”在四川方言里面还有一个异曲同工的词:哦豁。
“哦豁“咋一听是个语气词,但是很多时候都当作忌口代替词用。比如在嘲讽朋友的时候会说,”你娃娃哦豁了。“,遇到有人去了也可以说“老赵前几天还在一起喝酒,哪晓得突然人就哦豁了。”
成都人很早以前就有这种语言习惯,#成都那个#上热搜也就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