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绿色低碳发展如何做?多位政协委员出谋划策-新闻频道-和讯网+ 查看更多
在打造针对绿色产业的新型PPP模式方面,刘学增认为,要鼓励发展以发挥“绿色影响力”和实现“盈利”为目标的绿色引导基金,是创立新型PPP关系的基础。绿色引导基金必须要以追求低风险和稳定回报为投资准则,放弃超高回报预期,通过各种结构化安排降低风险,发挥引导作用,培育绿色产业。
在推动北京市绿色项目库、投资环境效益评估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等机制建设方面,刘学增表示,我国绿色产业领域存在认定规则和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失灵、交易成本高、服务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但在市场层面,已有投资机构结合海外先进理念和中国国情,在尝试对与每笔投资相对应的碳排放减少来进行量化评估。引导资本在“募、投、管、退”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系统化地将出资人、被投企业、权威机构、数据机构、公众和国际机构等相关方,通过投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打造一个绿色影响力投资的生态体系。
吴涛建议,首先要用足碳减排支持政策,降低项目融资成本。“目前,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对金融机构的利率为1.75%,比1年期以下贷款利率低约2个点,涵盖绿色能源、建筑、交通等多领域。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募资规模达到885亿元,有望撬动近40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我们可以重点开发上述金融工具领域项目,推动低碳减排项目发展。”
目前,北京市碳排放来源主要是建筑和交通,其中交通碳排放占比达27%。吴涛建议不断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展新能源汽车类绿色金融产品,持续推动公共交通等发展,用其节余的碳排放配额换取市场收益,为绿色交通转型增加项目收益。
同时,用好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吸引国际绿色资金。吴涛建议可研究多开发包括清洁能源发电、绿色建筑在内的符合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的项目,从而通过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吸引国际绿色资金,增加项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