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想象超群,前无古人 - 文娱 - 中工网+ 查看更多
壹 云雾聚散
庐山各峰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汉阳峰)达1474米。山中森林密布,山下江湖环绕,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气温差异较大。每年盛夏,鄱阳湖盆地赤日炎炎,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而庐山上仅有 22.6℃左右,早晚温度常在15℃-20℃。从山下到山上,简直是两重世界。因此,游庐山者往往都会有“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白居易《游大林寺》)的美妙感觉。
除凉爽外,瀑布众多也是庐山的一大特色。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年平均降雨量达1917毫米,一年中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变化莫测,增添了无穷妙景。在雨量丰沛的条件下,有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奇峰异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无数陡壁深壑和峭崖渊涧,构成了众多的瀑床。每到雨季,便形成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
秀峰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庐山志》载,南唐元宗李璟(李煜的父亲)少年时曾在此筑台读书,即帝位后,为纪念这段经历,在此营建寺庙。因取“开国先兆”之意,故名开先寺。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途经庐山,御笔亲书“秀峰寺”赐给住持释超渊,遂改名为秀峰寺,亦称秀峰。
在唐代,庐山最有代表性的瀑布便是秀峰(三叠泉瀑布是南宋绍熙二年才被猎人发现)。秀峰由香炉、鹤鸣、双剑、姐妹、文殊、龟背诸峰组成,不但峰秀,而且瀑秀、峡秀、潭秀、林秀、石秀、寺秀,诸秀汇集,各展其妍。
庐山共有4座香炉峰。一在东林寺南,名曰北香炉峰;一在秀峰寺后,名曰南香炉峰;一在吴障岭东,名曰小香炉峰;一在凌霄峰西南太平寺后,亦名小香炉峰(冯北平、胡操轮编《庐山历代诗选》)。据专家考证,李白描写的是北香炉峰附近的景色([日]植木久行《香炉峰与庐山的瀑布——关于两座香炉峰》)。
香炉峰的峰顶呈尖圆形,终日烟云聚散,宛如一座仙人炼丹的香炉,故而得名。白天,是见不到“生紫烟”奇观的。只有在清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飘荡在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正所谓:“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释慧远《庐山记》)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擎天而立的香炉。晨曦中,冉冉腾起阵阵雾岚,缥缈弥漫于天地间。在旭日的映耀下,化作紫色的烟雾。
又过了300多年,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从黄州调任汝州,途经九江,顺道游览了庐山。由于曾读过李白的诗,所以苏轼这次上庐山并不打算作诗。
一天,有人送上一本陈舜俞所著的《庐山记》给苏轼。当苏轼在书中读到李白和徐凝的诗时,不禁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