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退3000元学费,却被坑走几万元!”大学生深陷“认购证券退费”新骗局|界面新闻+ 查看更多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灵霄
几千块的学费没退回来,反又被套路贷款近 10 万元 …… 教育退费骗局翻出新花样。
近期,在黑猫投诉平台上,“ 华泰证券 ” 、 “ 中原证券 ” 等证券公司因为 “ 认购证券难退费 ” 被消费者投诉。界面新闻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些所谓的 “ 证券公司 “ 其实是骗子冒充的,行骗过程中的所谓 “ 银保监会 ” 认证也是假的,寻求退费的学员掉入一种新型骗局。一开始小额的 “ 证券认购 ” 确实能退学费,但等到学员认购大额证券时, “ 证券公司 ” 开始声称学员操作失误,账户被冻结,进而影响征信、造成重大损失等,从而诱骗学员投入更多资金。
大学生深陷 “ 认购证券退学费 ” 骗局
最近,一种打着“认购证券退学费”幌子的骗局正不断蔓延。大鹏教育就有多位学员身陷其中,有的被骗了数万元甚至背上近十万元贷款。
“尊敬的各位学员,由于面临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整顿,对大鹏教育责令整改。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运营。今致函正式发布,即日起全面进行退费结清。根据《教育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大鹏教育与第三方达成协议并建立专项退费小组。”
该公司官网显示,大鹏教育2015年在北京成立,课程涵盖PS、影视后期等,自称是“成人教育领军品牌”。2021年,大鹏教育注册用户近5000万。2022年11月18日,大鹏教育陷入经营困境,学员无法正常上课,员工被拖欠工资。
近日,多位大鹏教育学员向界面新闻记者反映,收到了来自境外的电话及短信轰炸,自称可以办理大鹏教育退费。
最初收到这样的电话时,北京某高校学生李秀莲的第一反应是 “ 骗子在冲 KPI” 。
李秀莲是金融系大三学生,正在准备保研。收到短信时才想起自己在 2020 年报读大鹏教育 PS 的培训课程,学费 3200 元。不过她学了几次后就没再继续上课了,也没找机构退费。
之后,她连续一个多月都接到了类似的电话,平均每隔三天就能收到一次短信。
李秀莲在 “ 狂轰滥炸 ” 中心动了,最终在今年 2 月 25 日这天决定试一试。
“ 通过短信我加入 QQ 群,通过 QQ 群链接下载了 ‘ 方正在线 ’ 交易软件。有参与者自称是 ‘ 券商客服 ” 、 ‘ 金牌规划师 ’ ,还有很多自称来退费的学员。 ” 李秀莲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据李秀莲回忆,之后客服出示了购买金额为 100 元、 500 元、 1000 元的三种证券认购清退方案。 “ 购买我司证券增值(的部分)兑换到你的银行账户退费,(买证券)只是走一个形式。 “ 客服向她解释道。
李秀莲原本还有些怀疑,但 QQ 群里有很多自称也是退费学员的人一直在晒退费成功的截图,鼓动新入群的学员 “ 自己试试才知道 ” 。
看着不断更新的到账截图, 李秀莲有一点动摇, 她很快就投了 100 元, 想着 “100 元被骗了也没事 ” 。
转账后,券商客服指派了一位 “ 证券规划师 ” 带李秀莲操作。 “ 证券规划师 ” 向李秀莲介绍: “ 证券只买 ‘ 高 ’ 、 ‘ 低 ’ 、 ‘ 多 ’ 、 ‘ 空 ’ 其中的一个或组合,认购证券完成后联系客服回款提现。
据李秀莲介绍, 她成功认购了 100 元、 1000 元的证券, 之后分别收到 120 元、 1200 元的转账。按照对方说法,本金 + 本金 20% 一起退回,后者才是退回的 “ 学费 ” 。
证券认购有多个梯度, 1000 元以下的认购金额只能算其中最小的一种。认购了该小额证券后,她被拉进 “ 清退大厅 “ 和 “1 万元证券专场 ” 的群聊,以 “ 抢购 ” 更大额的证券。
期间, “ 证券规划师 ” 安排道: “ 现在是 208 轮,到 209 轮开始,请按我发的来操作,私自购买将取消您的回款金额,请耐心等待倒计时结束。 ”
李秀莲转账 1 万元后,有些紧张地等待着最后一轮开始。 “ 当时我心里想着,完成这轮,学费就差不多回来了!可当我发现自己误把‘ 高 ’ 、‘ 低 ’ 操作成 ’ 高 ’ 、 ’ 高 ’ 时,心里就想着完蛋了! ” 李秀莲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她事后才惊觉,自己正一步步踏入被事先设计好的 “ 操作失误 ” 骗局。
“资金专员”诱导学生贷款退费
与李秀莲下载 “ 方正在线 ”APP 不同的是,湖南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吴平下载的是 “ 麦高证券 ” 、 广州的小学教师小文下载的是 “ 中信证券 ” 。
虽然证券公司的名字不一样,但软件内部的骗局流程都一样,他们都有着与李秀莲类似的经历。
界面新闻记者综合不同采访对象的说法后得知, 证券认购时 “ 操作失误 ” 并非孤例。一开始认购小额证券后基本都能拿到本金和 20% 的增量资金;但当受害者大额转账再进行证券认购时,都遭遇了 “ 操作失误、账户被冻结 ” 的情况。
而要想解冻账户,认购证券的流程会变得更加复杂。即便投入了更多的资金,最终账户依旧很难 “ 恢复 ” 。
2021 年 9 月,吴平冲着大鹏教育承诺的兼职接单,报名买了全套的视频剪辑课,学费共计 3600 元。还没上几节课,机构就倒闭了,她也没找机构退费。
之后,她和李秀莲经历类似,也陷入到骗局之中。
在吴平转账 9980 元完成证券认购后,却被 “ 麦高证券规划师武超则 ” 要求再转账 1.2 万元认购第二阶梯 4800 份额的证券。她操作购买后,又被 “ 规划师 ” 指责买错了 ——“ 一共需要购买 4800 份证券,组合中各买一半就行,而你买了 9600 份。 ”
吴平当时很纳闷: “ 之前听从操作也是这么买的,可之前都没说操作失误。 ”
“ 证券规划师 ” 则很生气地表示: “ 你知道你的操作失误会给公司造成多大损失吗?不仅会冻结你的账户,还会影响你的征信 。而且群内的 4 个人是绑定在一起购买证券的,你操作错了导致大家都退不出钱,得重新转账 1.2 万元以对冲损失。 ”
此时, 陷入骗子套路里的吴平很是愧疚, 她声称自己没有这么多钱, 规划师让资金专员和吴平私聊。 资金专员告诉吴平, 先为她申请 20% 的助援金, 提示她去借网贷, 并告诉她: “ 不要说你是学生, 然后把你的收入往高了提。会有人给你打电话, 你要说是医疗或购物用途。
吴平在后续接网贷电话时还是透露了学生身份,未能成功借款。于是,她只好将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1.2 万元转账过去,总计充了 3 万元,但之后还是提现失败。
2021 年 3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受益于此, 在校学生们逃脱了网贷的陷阱 ,而教师小文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她申请了 8 万元贷款认购证券,也没能退成学费。
李秀莲也遇到了诱导贷款的情况,她没敢尝试,只好向爸妈借钱来认购证券,共损失 2 万元。
“ 到最后,规划师还让我将 20% 的助援金补回去,我当时确实没钱了,他还不断地询问筹钱进展。 ” 那个时候,吴平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她不禁怀疑, “ 群里跟她一起借钱的学生和动辄上千人的群友们,会都是托吗? ”
消费者如何避免“踩坑”?
在刚刚过去的 315 消费者保护日,黑猫投诉平台发布了“ 315 证券公司投诉榜 “ 。据其统计, 2022 年 3 月 1 日至 2023 年 3 月 1 日,共收到有效投诉 141 起,涉及 27 家证券公司。
界面新闻记者对比具体投诉页内容后发现,涉及 “ 无法退费,证券无法交易” 的投诉,均与假证券公司退费诈骗有关
今年以来截至 2023 年 3 月 16 日,在中证协的 “ 打击非法证券活动 ” 板块,已有包括东吴证券、中信证券在内的 27 家券商在 “ 投资者风险提示 ” 频道发布被假冒的声明,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在此类骗局中,假冒知名分析师或工作人员是不法分子骗取投资者信任的关键一环。吴平所遇到的 “ 麦高证券金牌规划师武超则 ” ,实际上是不法分子假冒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武超则的姓名,并使用其真实照片作为头像。
根据李秀莲向界面新闻记者提供她下载的 “ 方正在线 ” 软件截图,其名称和图标与官方 App 相似,简介中写着 “ 苹果官方推荐 App”
李秀莲事后回想,刚入群、下载软件的时候,带红章的官方文件十分逼真,给她造成了很大的错觉。
一开始确认学员身份时,客服人员就给出了一份盖着 “ 银保监会 ” 印章的退款账户资产登记表。在认购证券转账前,前述客服人员还提供了一份 “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认证的对接账户证明
进入 “1 万元 ” 专场的大额证券认购时,有自称银保监会的人员表示,本次清退学费名额将由银保监会全程记录。 “ 规划师 ” 则提醒道, “ 因涉及资金的频繁出入,可能会接到银行反诈中心的电话,退费是签署保密协议的,你们这边无需多说。 ”
2022 年 6 月,银保监会消保局指出,监测到有不法网站假冒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带有 “ 银保监会认证 ” 、 “ 中国银保监会 ” 等不实信息内容,并以 “ 官方回款 ” 、 “ 清退回款 ” 等名义实施诈骗。
银保监会消保局表示,中国银保监会从未设立或授权设立所谓回款渠道。消费者要对假借监管权威要求转账、汇款、交费等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 一旦发现此类情况,请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向中国银保监会或当地银保监局反映,相关情况也可通过拨打 12378 热线反映。 ” 银保监会提醒道。
根据李秀莲提供的聊天截图, QQ 群中公告里还有一份盖着红章的《债权转让协议》 ,协议里写着:北京知金大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将 773 万的债权转让给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后续退款将由方正证券公司负责
“ 骗局中的债务转让退款方式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教育机构如需将债务转让给其他第三方公司,不能只在完成后告知,需要提前征求消费者同意。” 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他表示: “ 当前的 ‘ 新型’ 骗局呈现出高科技化、专业化的特征,实际上是通过 ‘ 证券认购 ’ 、 ‘ 保险协议’ 这些专业名字,让消费者联想到身边常见的证券保险行为,从而对骗局产生信任。”
教育部、 公安部在 2022 年 7 月份发布 “ 防范以校外培训退费名义实施诈骗提示 ” 中提醒道, 正规退费流程一般会以原路返回的形式返给本人缴费账户, 凡是退款时要求额外支付费用的, 都是诈骗。
教育“双减”第三年,看似离谱的骗局却频频发生。Vipkid、新东方、开课吧、高顿教育、高途教育、韦伯英语等教育机构都曾被骗子顶替,以退学费为名实施诈骗。
反诈领域从业者凌云指出: “ 以清债、 退款的名义进行下一次诈骗的方式一直存在, 这类诈骗手法其实就是利用用户急于退款的心理设计的诈骗套路, 现在渗入到了金融相关的领域, 使骗局更难以被辨别 。 ”
凌云进一步说: " 我们接到过很多类似的求助, 但被骗后确实很难挽回损失,此类诈骗的根源是电信诈骗, 近年都是国家打击整治的重点。归根结底, 避免骗局, 首要需要增强的是个人的防骗能力。 ”
李亚律师提醒, 如果发现上当受骗, 受害者应尽可能保存转账凭证、 交易软件、 微信截图等证明资料, 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上述学员们在受骗后都已赴公安机关报案,并都被受理立案。但他们中的不少人不得不开启半工半读、筹钱还债的生活。李秀莲向父母借的钱,准备在保研之余开始当家教筹集。 吴平不仅将存了多年的 7 千元生活费都投了进去,还欠了朋友 2 万多元外债,火速在校内外找了两份兼职。
(应受访者要求,李秀莲、吴平、小文均为化名,界面新闻 记者曾仰琳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