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星”突然离世,我们欠她一个热搜+ 查看更多
为争分夺秒攻克难关,快速研制出三极管,黄令仪将全组排成三班倒,组长副组长全程跟进,她通常每天要干13到14个小时。
不仅如此,他们组还帮助兄弟组做了引导二极管等,到1966年8月,整体微型机也研制成功,得到了总理的表扬!
。
也就是说,黄令仪她们的研究,为“两弹一星”的研究按下了快进键,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背后,也有她们的功劳。
但她带领年轻的团队,再次发扬156精神,日以继夜挑灯奋战,再次不辱使命,研制成功的存储器性能稳定,研制的芯片也即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准,她们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757大型向量计算机”中,后来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6月,黄令仪同“北师大”开展“浅结离子注入”项目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正当她们向更高速度的电路发起冲锋时,令她万万没想到的状况发生了!
微电子中心,又是一个初创的研究所,由三部分组成:半导体所、部分计算所做集成电路的人,以及109厂。
谁知,拿到正式合同后,上面白纸黑字写着:若3个月做不出芯片,退回5000元生活费。
,
2001年12月,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和夏培肃院士的高徒林琦,找到黄令仪,希望她能帮助计算所的CPU做物理设计。
同时摊牌,全室研究经费只有200万,而且其中的100万要用来培养研究生,做CPU顶多只有100万……
研究过程繁琐复杂,技术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在不断的试错改错过程中,黄令仪天天做噩梦,梦里还在想:这有错,那有错……
2003年3月,黄令仪和龙芯的同事们,正带着研究生紧锣密鼓开展龙芯2号研究时,“非典”突然来袭,一时间,人心惶恐……
但黄令仪和她的弟子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加班加点拼命干,搞得她每天22点都要去赶他们离开实验室去休息,但她发现杨献与陈为竟赶都赶不走,坚持通宵达旦地干!
2004年9月,在圆满地完成了龙芯2C中相关工作后,68岁的黄令仪向微电子所领导交代了全部工作,请求退休。
2020年1月,84岁的黄令仪成为 CCF夏培肃奖获得者 ,实至名归。
如果计算所86年不彻底地解散大规模集成电路室,留下几个种子,或许龙芯不至于15年后如此艰辛的从零开始做物理设计,进展也许会更快。
往事不可追,教训很深刻。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科技,一刻不能耽误,否则一旦形成短板,必将成为整个国家的短板,以后再要补上就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