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事件

危机中的资源——叙事治疗在高危险群学生的应用

发布日期:2023-06-06 23:38

案例1

江丽(化名)的父母都是朴实工人,从小教育她见人都要笑脸相迎、谦逊有礼,周围人无不夸奖她人漂亮、心善良。江丽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考虑家庭生计问题,利用课后时间在餐厅打工。虽然课业繁重,身体疲累,但不忍父母担忧,也为了在同学中维持“阳光女孩”的形象,每天坚持面带笑容上学上班;夜里,面对上学期三个学科挂科,江丽躺在被窝里,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占据心头,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没有乐趣,真想一死了之。

案例2

李钢(化名)自有记忆以来,父母争吵不断,总是隔着房门留意动静以确认他们没有伤害到对方。有时,在房间会习惯地拿刀子割自己手臂,宣泄情绪后仍会笑着出来和父母亲吃饭。他训练自己对很多事都没感觉、不吭声、不在乎,但面对学校同学的冷嘲热讽,有时憋不住了,徒手猛捶墙壁的举动,反吓坏同学,更显孤立。

校园中有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却常被忽略,往往到了需要就医或是离开校园时,才发现原来他们心理危机已存在一段时间了。如前述的案例,有些危机无法轻易地被辨识,但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我们多用一点心去观察,增强自己在这方面的辨识能力,有时受益的不只是学生,更是身边亲近的重要他人!

在学校,有关高危险学生的辨识属于三级预防的第一线,而老师是与班上学生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对于具有高危风险的学生,若能透过早期发现及早介入,关怀与转介辅导处理,往往可以挽回许多憾事。

高危险学生是指在校学生从事各类的危险行为(at-risk behaviors)或身处可能在未来致使危害身心的动力因子或环境。 高危险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准确识别、评估高危险学生的危险程度,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去妥善处理,如何有效地帮助高危险的学生,这些都是亟待规范的议题。

作为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流派,叙事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高危险学生的辅导中,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作法。 因为其隐涵的精神不只在评价学生行为良莠, 导正缺陷,而在提供 关怀 协助 , 发现学生的 资源 。咨商工作的重点不单在个别偏差行为的矫治, 而在着重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与发展的积极功能上。

叙事治疗强调个人的问题与其身处的脉络(语境)息息相关,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论述和标准经常压制了人们的叙说形成单薄、怀疑、否定的自我认同。 叙事治疗认为透过人与人的互动,经由语言交换、协商对生命的理解,自我的认识与认同在每一次遭遇和对话中生成与流动。 叙事治疗的各项对话技术即在创造一个空间,每问一个问题,不是仅在确认治疗师心中预设的答案,而在创造经验,开启对生命的可能视野。

叙事治疗邀请助人工作者省思并挑战自身对于高危行为或危机经验在评估和干预的立场,留意「单一故事」的风险:危机评估与干预经验仅对焦在发病、问题及其促发因素和历史等失功能状况,忽略个人的价值和成就,将困难与问题定位在个人内在缺陷的病理观。

叙事治疗重视多元视角的看见和共存,面对高危行为及危机个案也是如此。这并非否定既有的观点和作法,而是 强调关心和评估个案身处的危机和风险的同时,也要看见个案在因应困局时的能力和资源。 身处危机情境者在回应危机评估各项问题,会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未来的发展,不同的问题会带出不同的故事。叙事治疗去病理化、看重能力资源的独特视角和对话技术,可以帮助身陷困局的人们,在不断 「陷落—爬起」 过程中,看见每一日、每一刻保有生存的渴望与因应反覆出现症状的不容易。当那些「问题故事」之外,尚未被述说的经验(想活、保有希望、渴望)可以现身、被聆听、被见证,生命故事篇章即有机会可以翻过下一页、下一章,创造新的意义和可能性。

课程目标

以学校辅导工作三级预防的架构,探讨高危险学生的行为特征、危险因子与保护因子、危机处理的工作重点,作为进入来访者生命经验的立基点。

学习及应用后现代叙事治疗的精神和对话技术,以增进学员对高危险群学生的辅导与咨询能力。

课程内容

【第一天】7月21日(星期五)

高危险学生的辅导理念与三级预防的架构

高危险学生的危险因子与保护因子评估

危机状态的觉察与评估—个人与系统向度X风险控管VS发现资源

分组讨论:危机个案工作经验之反思

【第二天】7月22日(星期六)

视框的挪移—叙事治疗对于高危行为的观点

⊙叙事治疗的基本理念:叙事隐喻、社会建构论、诠释转向、自我能动性。

⊙叙事治疗的历程与主要对话技术简介

运用「问题外化」拉开空间:与症状对话,探寻人与症状间的相对影响。

「回应/因应为基础」的对话:发掘因应困局的能力与资源

示范、分组练习与反思

【第三天】7月23日(星期日)

双重聆听以开展新故事:发现有关保护生命的例外并探索其历史,丰厚每个例外/回应困难的经验,以及支持人们的价值和意图

重组会员对话以创造连结:停留在他在意的人们、关心的事物,探索他们的关联及其意义

示范、分组练习与综合讨论

适合人群

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心理辅导教师或对校园高危学生辅导工作有兴趣的教师、心理工作者等。

师资介绍

林杏足 博士、教授

林杏足博士自2000年始参与叙事治疗创始者Michael White,以及Jill Freedman和吴熙琄老师的培训课程,而后2007年到美国 Evanston Family Therapy Center 接受为期十个月的叙事家族治疗和督导的训练,2019年完成Houston Galveston Institute and The Taos Institute在台湾为期二年半的「国际合作实践认证课程」。透过在社区、中学、大学谘商中心接个案,担任长期关注性侵、儿虐和家暴议题的台湾励馨基金会之特约心理师和督导,并在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硕士班和博士班开设「叙事治疗专题」课程,执行叙事治疗的研究计划,经由「学-教-用」的历程让她对叙事治疗的理念和实作有深刻的理解,看见叙事对话对人生命经验的多元开展和意义的再建构,人在对话中不只分享悲苦、不足和伤痛,更会看见自己的力量和资源。基于这份相信,持续在马来西亚、台湾、大陆等开办培训课程。

学历和证照

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博士

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系教授

台湾咨商心理师证照

经历

彰化师范大学小区心理咨商及潜能发展中心主任(2012/8~2015/7)

彰化师范大学学生心理与辅导中心主任(2008/8~2009/7)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咨商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7/8~2008/7)

美国Evanston Family Therapy Center叙事家族治疗及督导训练(2007/9~2008/5)

美国Houston Galveston Institute and The Taos Institute在台湾开设之「国际合作实践认证课程」(2017-2019)

台湾咨商心理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副理事长(2015)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相关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