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事件

浪潮业绩暴雷!算力板块还有未来吗?最新解读来了

发布日期:2023-07-14 15:39

今年以来,随着ChatGPT爆火,以算力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概念受到持续炒作,翻倍牛股频出。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103只AI概念股实现股价翻番。随着A股正式开启中报披露季,是真金白银还是泡沫幻影将“浮出水面”。

日前,浪潮信息就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成绩单——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降幅达60%-70%,市场也于次日以跌停回应。

浪潮信息业绩翻车对算力板块有何影响?算力板块应该如何布局?

浪潮信息为何业绩暴雷?

对于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浪潮信息解释称,2023年上半年,受全球GPU及相关专用芯片供应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出现下滑,经初步测算,预计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左右,导致公司业绩出现同比下降。

浪潮信息上游需要英伟达、英特尔等芯片企业供货,本来就是“卡脖子”的领域,自然谈不上议价权。而今年以来,GPU供不应求不仅制约了公司业绩爆发,供需失衡带来的芯片价格的走高更极大抬高了公司的原材料成本。因此,公司净利润也大幅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浪潮信息所提及的GPU及芯片供应紧张问题在行业内普遍存在,并且短期内或无法彻底解决,估计算力板块业绩压力会在中报披露中延续。

而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算力是AI浪潮下有望最先兑现业绩的方向,前期高涨的算力股或在业绩证伪过程中面临回调风险。

那算力板块还有投资机会吗?

当然有机会!

今年以来,随着ChatGPT的爆火,多家企业先后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产品,业内称之为“百模大战”,大模型背景下算力势必迎来爆发。

据OpenAI测算,自2012年以来,全球头部AI模型训练算力需求3-4个月翻一番,每年头部训练模型所需算力增长幅度高达10倍。

随着大模型的不断推出,训练算力需求有望扩张到原来的10-100倍,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曲线将更加陡峭。

所以,全球各国都在加快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中国也不例外。目前,北京、贵州、上海、惠州、天津等地算力基础设施计划持续落地,彰显我国对算力设施的高度重视。

在政策与产业共振之下,作为AI刚需的算力产业链中长期成长空间巨大

机构预计到2025年,中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将不低于4.4万亿元,成为与新能源汽车比肩的超万亿级高潜赛道,这也是算力板块中长期投资的确定性所在。

短期看,高成本仍是掣肘

算力需求确实是毋庸置疑,不过目前来看,算力的增长速度已逐渐跟不上需求增长。而提升算力就是要“撒钱”堆服务器,但算力成本正成为很多企业实现业务拓展的“高墙”。

据OpenAI,满足GPT3算力需求至少要上万颗英伟达GPUA100,一次模型训练总算力消耗约3,640PF-days(即每秒一千万亿次计算,运行3,640天),成本超过1200万美元。

这样高昂的成本,放眼全世界,也只有几大科技巨头能承担得起。可以说,如果算力不降本,不实现普惠化,任何大模型的落地都是空谈

因此,近日来,北京、成都、上海等多地都竞相发放算力券,以补贴政策降低算力成本。算力成本的降低,有望刺激算力需求释放,利好算力产业链。

那除了政府补贴,算力成本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是有的。

算力贵就贵在电力及土地成本,电力成本占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60%-70%。而且数据中心占地面积大,土地成本也高。据华为,单个数据中心的面积达到了60个足球场的面积。因此,土地价格对算力成本的影响非常大。

“东数西算”项目的启动就是国家降低算力成本的措施之一,因为上海等东部算力需求大,而贵州、内蒙等西部算力供给较便宜。

但是要让算力成本下降、成为更普惠的基础设施,仅靠将数据中心迁移至西部并不够。因为数据中心算力越高,能耗就越高,高能耗就会带来散热问题,并最终推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

所以,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算力产业链市场空间巨大。但要实现算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降本是前提,液冷作为兼具性价比和高效的温控手段有望最先受益!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相关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