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企业二季度利润纷纷暴雷,究竟发生了什么?+ 查看更多
光伏产能过剩的后果已然显现。
这一轮光伏周期启动至今,在主材供应链四大环节,除了硅料,就属硅片最赚钱了,即使从2022年至今一直供不应求的电池片,从赚钱效应上也无法和硅片相比。然而,现在看来,硅片企业的好日子似乎也到头了。
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大洗牌其实才刚刚开始。除了已经发布中期业绩预告的公司以外,正在IPO进程中的高景太阳能,特别是美科股份,2023年的中期业绩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此外,隆基绿能、弘元绿能这些硅片巨头,接下来将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消息呢?
1
TCL中环,扣非净利环比下滑27%
TCL中环2023SNEC展台;赶碳号摄
昨晚,TCL中环、双良节能、京运通三家以硅片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发布了中期业绩预告。
今年上半年,TCL中环预计实现净利44.8亿~46.8亿,比去年同期增长53.57%~60.42%,扣非净利37.5亿~39.5亿,同比增长29.27%~36.16%。这份成绩单看上去挺亮丽,但多少有文字游戏的成分在。
今年一季度,中环实现净利22.5亿,扣非是22.2亿,同增都在70%以上。这样算下来,今年二季度,中环实现的净利润在22.3亿~24.3亿, 扣非净利只有15.2亿~17.2亿。
也就是说,TCL中环二季度的扣非净利如果按16.2亿的中位数计算的话,环比一季度扣非净利,下跌了27%。
这才是TCL中环脱水后的成绩单。这个业绩怎么样呢?
二季度本是光伏旺季,按理说会比一季度更好一些。通过TCL中环本身的过往业绩,就足以说明。2022年第二季度,TCL中环实现扣非净利16亿,环比2022年一季度的13亿扣非净利,增长23%。
只能说,今年上半年,特别是第二季度,即使身为硅片龙一,也遇到不小的麻烦。公司公告说: “2023 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快速下行,对经营成果产生压力;产业链竞争博弈剧烈,对市场环境及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另外,TCL中环今年一季度非经常性损益只有3000多万元,今年二季度的非经常性损益却贡献了7个亿左右的利润。
去年,TCL中环参股27%的新疆协鑫共实现了82.52亿的净利润,从而为公司贡献了22亿的净利。但今年二季度,硅料价格全面下行,TCL中环的7个亿非经常性损益不知从何而来?这些,只有等公司公告半年报以后再进行详解。
2
双良节能,扣非净利环比下跌40%以上
双良节能生产车间;来源:公司官网
双良节能同样也发布了“喜报”。
双良节能预计2023 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 5.8亿元~6.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 22,667.02 万元~32,667.02 万元,同比增长 64.15%~92.45%。另外,今年上半年,双良节能预计扣非净利为5.2亿 元~6.2亿元。
和TCL中环类似,这份喜报也有些文字游戏。
今年一季度,双良节能实现净利润5.02亿元,扣非净利润3.93亿元。以此测算,双良节能在今年二季度,实现净利7800万~1.78亿,扣非净利1.27亿元~2.27亿元。
双良节能的二季度净利润,环比一季度,下跌65%~84%,扣非净利环比一季度,下跌42%~68%。
这个跌幅,比TCL中环还要猛!
公司在公告中没有提到当下的市场困境:“报告期内,公司节能节水业务快速发展,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的相关业务开展顺利,光伏设备和单晶硅棒/硅片 收入 持续增长,推动公司经营业绩提升。”
注意,公司提的是“收入”,不是利润。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增收了,但并没有同比增利。
来源:各公司公告;西南证券整理
靠多晶硅还原炉起家的双良节能,现在已是一家硅片巨头,截至2022年底硅片产能已达40GW,位列行业前五左右。在SNEC展会现场,双良节能的工作人员向赶碳号透露,公司在2023年底的硅片产能,内部规划是90GW,超出了此前市场对于双良90GW拉棒、40GW切片产能的最初判断。
不知在硅片利润急遽下滑的现在,公司的扩产计划会否受到影响?
3
京运通,二季度亏掉去年一半的利润
来源:京运通官网
这两年光伏行业很火,印象中就是多赚少赚微赚的问题,完全亏损的企业,其实少之又少,赶碳号印象中也就是爱康科技、金钢光伏这些企业不管行业好坏连年亏损。
京运通是主动暴雷的一个。公司发布预告,2023 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883.42万元~11,650.26 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 27,183.93 万元到 34,950.77 万元,同比减少 70.00%到 90.00%。
公司预计,2023 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28.34 万元~7,283.44 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 29,133.76 万元~35,688.86 万元,同比减少 80.00%到 98.00%。
京运通的一季报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公司在第二季度,亏损了1.87亿元~2.64亿元。
2022年,晶运通全年的净利润不过才4.23亿元。今年二季度这三个月,就亏掉了去年一半左右的净利。
对此,公司解释:“2023 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保持良好增长,但第二季度受行业变化、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公司新材料业务的 硅片产品销售单价出现下滑 ,对公司新材料业务的净利润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拉棒、切片,怎么能亏这么多钱呢?如果不赚钱,也没有必要亏钱生产,关掉一部分产能难道不可以吗?很多投资者都表达了这样的疑问。
公司在公告中进一步解释:
“2023 年第二季度,受行业变化、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硅料、硅棒、硅片价格降幅较大。2023 年半年度末,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公司对新材料业务存货(含硅料、硅棒、硅片等)进行了 初步减值测试 ,基于截至目前可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2,000.00 万元至 27,000.00 万 元;而上年同期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共计 13.00 万元。”
看来,所谓硅片价格下滑不是主因,对存货进行减值才是。难道,即使是在全行业都普遍看跌硅料的市场环境与预期中,京运通仍然头铁,囤了大量的硅料?硅料跌,硅片跌,然后戴维斯双杀?
在京运通2022年的年报中,公司还专门把“风险控制优势”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以阐述:
“2、风险控制优势:公司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光伏产业链布局,现有业务涉及产业链上游的装备环节和硅棒、硅片环节,以及下游的光伏电站环节,兼具进取性和稳定性。近年来,公司专注扩产硅片业务,硅片业务产能持续提升,规模优势不断扩大; 公司根据市场波动、上下游供需情况、原材料和产品价格等合理安排采购、生产和出货计划,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京运通2022年报第12页)
4
硅料下跌是表象,产能过剩是主因
来源:InfoLink;赶碳号制表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把这句话用在今天的光伏制造企业身上,其实还为时过早,因为大洗牌,才刚刚开始。
就硅片而言,不管是锁定了优质石英砂资源,还是能够比别家公司切得更薄、尺寸更大,这些优势只是相对优势。靠它,仍然跑不过“熊”(市场趋势),但可以跑得过友商。
总之,光伏制造业的门槛真的越来越低,硅片G2的局面也正在被打破。
IinfoLink最近预测,2023年开始, 硅片环节的扩产因庞大基数而趋缓 ,年增率约46%左右,2030年年产能达到将逼近1,400 GW。
硅片龙头的地位虽然微降,但仍具一定优势,洗牌将是异常惨烈的。
关于行业接下来的竞争烈度,以下观点发表于7月2日,现在看来,这三家硅片企业的中期业绩预告,证实了当初的判断:产能释放以后,四大环节均不具备截留超级利润的能力,光伏企业的业绩环比一季度,可能出现下降:
如果将2020年初视为本轮光伏周期的起点,复盘最近三年半以来光伏主材的价格波动趋势,很能说明问题。
首先,如果不考虑量、仅从价格角度,实际上在2022年底时,这一轮光伏产品的价格周期就已经告别牛市,开始掉头向下。
只不过在今年初曾有过一次像样的反弹,然后又以更快的速度继续向下,且破了前期低点。所以,如果借用股市来来形容当下光伏主材的市场价格,那就是“放量暴跌”,不管是上证50,还是沪深300,不管是主板还是创板,都在暴跌。暴跌的市场中,也会有疯狂获利者,只有电站。
第二,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从上游到下游,曲线越来越平滑。
这可以从侧面证明一点,这一轮的跌价,硅料端是牛鼻子,起到了引导作用。另外,从时间点上,也是硅料率先跌价,继而引发了下游三个环节价格的依次下跌。
拥硅为王时代,大家埋怨硅料,现在硅料急跌,还要埋怨硅料。没办法,这就是产业链分工,这就是命 。 四大环节,截留超级利润的能力自上而下,是逐环递减的,降价的幅度和空间自然也会相应递减。
第三,硅料失去的超级利润,下游没有能力留住。
这也证伪了一点,很多人一度以为,硅料价格降下来,下游就能够分食硅料的超级利润——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原因很简单,光伏制造业的出口、兑现商业价值的一环在于光伏组件。而组件无论是面对海外客户,还是国内电站,都不是卖方市场,都无法掌握主动权。所以,在海外,欧美甚至包括印度,虽然很需要我们的产品,仍然三天两头各种贸易“制裁”;在国内,“僧多粥少,住持又只看价格,不问芳华”已是共识,所以会出现1.18元/W的超低价——这种“价低者得”的情况,和前几年各地政府土拍、谁钱多给谁的情形何其相拟。
当然,下游并没有截留超级利润,这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最终还要看企业经营数据——虽然经营数据会比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滞后一些。我们只需要再耐心等上一段时间,看看几家头部组件企业半年报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环比一季度是增长了还是下降了。
(现在看来,已经部分证实了此前的这个判断。)
赶碳号甚至希望上述的猜测是错的,同时希望,无论是海外的“洋和尚”,还是国内的“住持”,为全行业健康发展计,都能给光伏制造的企业们留下 “有尊严”的利润 。
光伏制造企业,多是民营企业,虽然最近也有不少央国企跃跃欲试,也准备下场“干力气活儿”了。期待下游电站们,也赶紧“卷”起来,是“卷”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而不是与“民”争利。电站建得越多越快,制造端的日子才会越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