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誉管理

【一周舆情速读】宝格丽被曝官网把台湾列为国家

发布日期:2023-07-19 15:37

上周,境内舆情重点关注 中央网信办:加强“自媒体”管理 严防假冒仿冒行为、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 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上海飞北京CA1524航班遇严重颠簸、女子在长春一夜市被砖头砸中离世、广州回应争取引进迪士尼建议、多地宣布上调养老金 等引发的事件。北京、吉林、广东、江苏等地分别出现热度较高舆情。境外舆情重点关注 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宝格丽被曝官网把台湾列为国家、美国国防部:集束弹药已运抵乌克兰、世卫组织: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韩国总统尹锡悦突访乌克兰。

从政策性话题来看, 中央网信办:加强“自媒体”管理 严防假冒仿冒行为成为关注焦点。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要求加强“自媒体”管理。其中提到,网站平台应当要求“自媒体”对其发布转载的信息真实性负责。“自媒体”发布信息时,网站平台应当在信息发布页面展示“自媒体”账号名称,不得以匿名用户等代替。“自媒体”发布信息不得无中生有,不得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不得以拼凑剪辑、合成伪造等方式,影响信息真实性。

02.一周舆情态势

上周,北京、吉林、广东、江苏等地分别出现热度较高舆情。上海飞北京CA1524航班遇严重颠簸引起多次舆情热议。如国航回应飞机颠簸、CA1524航班颠簸致1旅客1乘务员受伤、上海飞北京航班空姐乘客被甩到天花板、CA1524航班颠簸现场视频曝光、CA1524航班乘客讲述颠簸经过等。

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宝格丽被曝官网把台湾列为国家、中央网信办:加强“自媒体”管理 严防假冒仿冒行为、美国国防部:集束弹药已运抵乌克兰、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 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女孩中考742分报考师范专科引争议,成为上周热议舆情,“米兰昆德拉”“宝格丽”“中央网信办”“集束弹药”“载人登月”“师范专科”成为上周舆情热词。

03.重点舆情观察

事件一:宝格丽被曝官网把台湾列为国家

近日,有网友发现,在宝格丽品牌官网的店铺分布信息中,香港和澳门前加了“中国”二字,而在台湾前并未加“中国”二字。该行为引发网友质疑,认为宝格丽此举是在将台湾单独列为一个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

舆情传播分析

从该事件各舆论场发布统计看,上周累计监测到45,912篇/条相关信息,其中微博平台相关信息最多34,198条,占比74.48%;其次是新闻平台相关信息4,222篇,占比9.20%;再次是短视频为2,104篇,占比4.58%,其他平台合计占比11.74%。

从传播走势来看,7月11日有网民发现宝格丽品牌官网的店铺分布信息中疑将台湾与中国并列,此事迅速在舆论场发酵。之后,宝格丽就此事发表声明, 舆论在当日达到顶峰 。此后事件讨论热度逐渐降低,趋于平缓。从整体上看,该事件舆情态势呈“倒U型”。

舆情观点分析

要求品牌道歉并呼吁有关部门严加监管。 宝格丽被曝出其官网将台湾与中国并列,出现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后,网民纷纷在社交平台发文控诉,要求品牌方立即对有关情况作出解释并对其不当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进行道歉。随着舆论场的热议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单并生成多个相关话题传播。同时,网民对国外品牌屡屡的辱华行为表示强烈不满,要求对相关品牌进行抵制。此外,还有网民表示对辱华品牌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并采取“零容忍”政策,加大对品牌的惩处力度,使其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

舆论场对相关代言人是否应该解约呈现不同观点。 随着舆论的进一步发酵,宝格丽在中国的代言人名单也被网民总结出来。对此,大部分舆论保持了相对理性的认知,不强迫明星与品牌进行解约,更多的是希望相关艺人表明自身态度与立场。部分舆论则认为明星应该与辱华品牌划清界限,在国家主权方面绝不让步。少部分舆论认为宝格丽的道歉和相关声明发布比较及时,不必上纲上线,解约可能面临着官司和赔偿违约金。而且从以往的事件发展来看,解约后还是有其他明星与品牌进行签约。

道歉声明被评“专供大陆”难以服众。 宝格丽在相关负面被曝出后在其官博进行了回应,但传播效果收效甚微,而且有些为时已晚。从一开始的缄默到后来的道歉,若没有无数网友的强烈质疑,宝格丽未必道歉。换言之,这种道歉含“诚”量不够高,也不够及时。声明中的“一如既往,坚定不移”,也是无从谈起,更像是一种公关辞令,以图赶紧过关。此外,宝格丽只在微博平台发布了道歉声明,其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仍未看到任何相关发文。在海外官网上犯的错误,却只在中国大陆的账号上发布了道歉声明。由此看出品牌在公关处理上仍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清楚的意识到自身错误。这样“专供大陆”的道歉声明自然得不到舆论的原谅。

舆情研判

树立底线思维,原则问题不容沙子。 国外的奢侈品牌作为中国市场红利的众多享有者之一,近些年在底线问题上反复横跳。之前的杜嘉班纳、范思哲等品牌因辱华落得惨淡离场。跨国跨地区的贸易不只是简单的买与卖,而是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内涵的综合性行为。买卖双方的基本态度是保持基本的尊重,遵守市场发展的规律,更要尊重所在国家的底线与文化。偏见是无知的产物。对一国国情与文化理解的格局不高和能力不足,有意或无意在底线问题上扬沙子,最后只能落得凉凉的下场。

加强舆情监测,真诚回应热点关切。 抛开辱华层面来看,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这是一起较大规模负面舆情事件。从事件发展过程来看,企业对负面舆情的处理存在上升空间。品牌应加强对舆论场的监测与预警,尤其是对品牌负面舆情的了解。在负面声音出现后应及时进行预警并了解网民讨论的热点话题,以此来实现精准回应热点关切,降低负面舆情对品牌的影响。同时,在道歉声明中应充分表明品牌的态度和立场,以诚恳的口吻作为整篇声明的基调。避免因声明而产生次生舆情,造成更大规模的舆论危机。此外,对明星而言也应及时发表声明。不是所有的舆情都可以用冷处理的方式解决,正面面对,表明态度才是正解。

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违规品牌的犯错成本。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各大品牌火热抢占的市场。市场的繁荣需要制度加以规范与监管。近些年辱华事件的时有发生需要有关部门警醒。既想从中国的市场获利,又不想真正尊重中国的主权的企业或品牌永远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有关部门应对外来企业的营销行为和宣传手段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企业违规成本,可以通过设立黑名单制度进行约束,使其不敢在底线问题上存在侥幸。同时,注重培养消费者的民族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和产品自信,降低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提高国产品牌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

事件二:女孩中考742分报考师范专科引争议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位江苏盐城妈妈晒出女儿中考成绩742分,拿到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女孩妈妈称,孩子考的七年贯通培养师范定向生是有编制的,出来直接当小学老师。并且表示,自己家里不缺钱,只希望姐弟俩以后生活轻松快乐。有网友表示不理解,认为家长目光短浅;也有网友认为人各有志,就业有兜底也挺好。

图片来自:网络

舆情传播分析

从该事件各舆论场发布统计看,上周累计监测到18,212篇/条相关信息,其中微博相关信息最多,共计12,386条,占比68.01%;其次是新闻平台,共计2,609篇,占比14.33%;再次是微信,共计1,206条,占比6.62%,其他平台合计占比11.04%。

从传播渠道和走势来看,该事件始发于7月9日,江苏盐城一位家长同时晒出其孩子的中考成绩和录取通知书,分数显示为742分,但录取院校为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数与录取学校存在巨大反差,当即在微博场域就形成了#女孩中考742分报考师范专科引争议#热搜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舆情声量也于当日达到高峰 。后续事件当事人出面解释报考原因和家庭情况,各大主流媒体跟进报道,撰写评论文章回应网民关切,事件热度持续走低,总体呈倒“U”型发展。

舆情观点分析

支持与反对,网民观点呈现两极分化。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盐城中考满分为800分,而当事家长其孩子中考分数为742分,可以说考的相当好,理应进入当地重点中学继续学习考取重点院校,这是大多数网民看到这则信息直观的思维逻辑。而当看到录取院校为盐城当地的一所师范专科院校时,两者反差令许多网友哭笑不得,反对声、质疑声占据大多数。随着当事人的解释和官方回应,之所以报考七年制师范中专院校,是因为可以做到毕业即就业,还带有“编制”。一时间,不少网民似乎又理解当事家长和学生所做出的选择,并认为如今的就业环境就算是名校毕业也不见得能有如此“稳妥”的工作岗位,更别提编制。因此,支持与反对的观点引发网民舆论场来回拉扯。

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意愿。 中考成绩742分与职业教育是否匹配的背后,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题。职业选择需要多方面因素考量,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问题,而其判断依据往往来自于过往经验的总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始终应当是做出选择的主角。师范定向生,符合了家庭与孩子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孩子愿意走这样的路,那有何不可。因此,舆论应当更多地尊重个体选择的重要性。职业选择是个人的事情,不应该被简单地模块化、一致化。

职业教育偏见的背后,需要重视“沉默的大多数”。 该事件的背后,还存在对职业教育固有的偏见,如大多数人眼中,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对象,是一些在常规教育中被“淘汰”的这批人,本来生活作风、学习能力就有所欠缺。正常的教育路径则是小升初、初升高、考重本,每一步都要走到“最好”的院校学习。但是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会有近一半的孩子考不上所谓的重点高中,那这一批人能被称之为失败者吗?显然不是,越来越多的社会性事件表明,学习成绩高低无关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行,重点院校永远只能是少数人能够到达的地方,大多数人则要面临平凡岗位、平凡生活,如何重视和利用好沉默的大多数这部分力量则是社会往更好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

舆情研判

人生发展需打破固有模板。 义务教育阶段,掌握基础知识是基本的目标。但是,当到了大学还培养出来完全一致的毕业生时,学生个性化的抹杀反而不利于个人未来发展。高中到大学,其实是心智与认识逐渐成熟的过程,成才的途径不只是有成绩一种表征方式,个性化的选择或许可以给每个人不一样的成长路径。当前,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里,学生可以为自己谋划更多的选择空间。据一项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应届毕业生中,61.6%的人就业时会考虑视频直播等新兴职业,只有38.4%选择完全不考虑。尽管这些新兴行业也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场地,但是毕业生愿意加入其中,这也是来自于人们对于这一新兴行业的期待与认可,它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说到底,个人选择有诸多的考虑因素,并没有一把绝对靠谱的尺子来衡量,应当持有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深入教育改革,重视普职分流。 不论从中职毕业生就业,还是升学角度看,中职毕业生的前景并不比进入普高的学生差,但普职分流还是被视为普职分层,进入中职是进不了普高之后不得已的选择。针对这种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于去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要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其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中考时的高分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院校,而不是就按分数高低选择普高或中职。一方面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与高职专科或本科进行衔接教育或者一体化培养,增加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的同时,打通中职与本科、高职的培养壁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就是推进职普协调发展,以降低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有关部门面对质疑及时阐释相关政策,正面回应民众关切。 遇到此类事件往往和有关政策普及不到位、民众未能吃透理解政策所导致。七年制定向师范生其顺利毕业的话仍然是本科学历,仍然可以参加各类招考,与应届本科生享受同等待遇。而唯一不同的是,定向师范生免受“毕业即失业”的困扰,且大概率不用为了一个编制而在就业市场上争破头皮。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在此类事件之前就对政策进行宣传解读,让民众更好的理解各项政策落实。遇到质疑也不用回避,及时正面回应关切。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相关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