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誉管理

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专题培训会(2023年第一期)在津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3-08-01 15:37

中国网财经8月1日讯(记者 郭伟莹 蔺壮壮) 金融声誉风险管理关乎金融稳定和市场信心。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能力,7月28日,天津市银行业协会、天津市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网财经共同在天津成功举办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专题培训会(2023年第一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英,中国网副总裁赵林出席并致辞,来自舆情监管方、互联网平台、金融机构的多位专家组成重磅授课团队,天津地区近150家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负责人参加培训。

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专题培训会(2023年第一期)在天津成功举办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英在致辞中强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风险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快速提升。金融机构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地肩负起舆情管理的主体责任。同时,要提升应对能力,准确把握舆情产生和传播的规律,增强舆情管理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另外,要善用媒体引导,把功夫下在日常,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此外,要强化源头治理,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嵌入产品设计、销售及售后等各管理环节,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风险,切实改进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水平,畅通投诉渠道,让金融消费者既感受到服务,又感受到“温度”,努力将风险隐患化解在事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马英

中国网副总裁赵林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在今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地方资源,建设全国外宣网络和新媒体协作平台。希望能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为支持银行业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金融环境贡献媒体力量。他指出,做好银行业保险业舆情管理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一环,高度重视声誉风险管理。其次,要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加强专业化的网络舆情管理,建设一套常态化运转的网络舆情应对制度体系,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覆盖;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逻辑怪圈,建设一套内外畅通的舆情沟通体系。

中国网副总裁 赵林

在银行机构常见舆情及案例分析课程中,浙商银行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分行党委委员苏雪燕以《银行机构提升声誉价值之难:风险事件的挑战与应对》为题展开分享。她从当前媒体生态变化、传播属性变化、行业特点认知等角度分析银行提升声誉价值“难在何处”,并结合多个热点案例,从实操角度对当前银行业应对声誉风险挑战提出建议。北京道誉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原民生银行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处长李利明则在课程中从近年来六个银行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切入,深入浅出地分析案例事件来龙去脉,并结合声誉风险事件中不当应对举措,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针对性处理建议。

在保险机构常见舆情及案例分析课程中,中国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高巍华就保险机构声誉风险角色定位与内控管理做分享。他指出声誉风险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员参与的管理。在培训中,他从实际案例出发,指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核心思路与舆情处理的四大原则、关键要点等,并就未来品牌建设工作分享了看法。泰康保险集团品牌部新媒体总监胡滨则就保险机构声誉风险事件典型案例做分析交流。他从保险行业舆情观察、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声誉风险工作机制;自媒体舆情的应对方法与技巧;行动能力建设;提升“红线”意识等几方面展开分享,系统性回顾了保险行业2022年来重大舆情事件与传播状况,并对保险机构提升声誉风险管理能力、行动能力、应变能力及舆情“红线”意识提出体系化建议。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相关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