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事件

30+地产龙头暴雷,面临订单荒家企如何自救?

发布日期:2023-08-04 15:37

最近,关于房企爆雷的资讯似乎沉寂了许久。回顾近几年的房地产行业,不难发现,房企暴雷的路径几乎如出一辙:高杠杆、高周转与疲软行情相遇,导致房子无法销售、现金流断裂,最终债务无法偿还而不得不暴雷。据统计,截止目前就有超30家地产龙头陆续暴雷。疫情过后,尽管今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很多民营房企依然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融资环境紧张、销售业绩下滑,这些问题使得民营房企陷入生存危机。

2023年将是房企债务集中到期的一年,按照目前的态势,暴雷房企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这种危机扩大蔓延的趋势不仅会对房地产行业产生影响,还会波及到整个家居行业。

房地产行业陷入踩踏

超30家知名地产企业陆续爆雷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30家知名房地产企业陆续暴雷,以下是不完整名单

恒大, 龙头房企,负债规模约2万亿,2021年12月正式宣告爆雷。

融创, 龙头房企,负债规模约1万亿,2022年3月美元债展期,宣告爆雷。

绿地控股, 上海国企,负债规模约2500亿,2022年5月公告其美元债违约,宣告爆雷。

世茂, 龙头房企,负债规模约4000亿,2022年3月公告60亿信托展期,宣告爆雷。

华夏幸福, 产城地产龙头,负债规模约2600亿,2020年12月首次承认52亿债务逾期,宣告爆雷。

富力, 粤系房企,负债规模约3000亿,2021年12月7亿美元债展期,宣告爆雷。

阳光城, 闽系房企,负债规模约3500亿,2021年公司理财未兑付,宣告爆雷。

正荣, 闽系房企,负债规模约2000亿,2022年2月公告美元债违约,宣告爆雷。

蓝光, 川渝房企,负债规模约2000亿,2021年5月中期票据违约,宣告爆雷,目前逾期未偿还债务已达300亿。

龙光, 粤系房企,负债规模约2000亿,2022年3月公告美元债违约,宣告爆雷。

中梁, 浙江房企,负债规模约2000亿,2022年4月公告美元债寻求展期,宣告爆雷。

佳兆业, 粤系房企,负债规模约2300亿,2021年11月3亿理财产品未兑付,宣告爆雷。

奥园, 粤系房企,负债规模约2500亿,2021年11月,6590万元信托贷款违约,宣告爆雷。

祥生, 浙江房企,负债规模约1500亿,2022年3月,1200万美元利息违约,宣告爆雷。

新力, 江西房企,负债规模约1000亿,2021年10月2.5亿美元债违约,宣告爆雷。

花样年, 粤系房企,负债规模约600亿,2021年10月2亿美元债违约,宣告爆雷。

当代置业, 负债规模约800亿,2021年10月3亿美元债违约,宣告爆雷。

三盛宏业, 上海房企,负债规模约500亿,2019年10月员工理财未兑付,宣告爆雷,公司老板失踪,被法院悬赏1000万。

禹洲, 闽系房企,负债规模约900亿,2022年3月美元债利息2125万美元违约,宣告爆雷。

俊发, 云南房企,负债规模约1200亿,2022年4月2.19亿信托贷款未兑付,宣告爆雷。

福晟, 闽系房企,负债规模约700亿,2019年12月3亿基金违约兑付,宣告爆雷。

泰禾, 闽系房企,负债规模约2000亿,2019年12月债券违约,宣告爆雷,目前逾期未偿还债务已达430亿。

大发, 上海房企,负债规模约300亿,2022年3月2228万元美元债利息无法偿还,宣告爆雷。

实地, 粤系房企,负债规模约200亿,2021年7月商票拒付,宣告爆雷。

阳光100, 老牌房企,负债规模约400亿,2021年8月债券违约,宣告爆雷。

德润创展, 深圳房企,负债20亿,2021年8月宣告破产。

宝能地产, 深圳房企,负债规模2000亿,2021年8月理财产品逾期,宣告爆雷。

广州粤泰, 粤系房企,负债规模80亿,2021年8月宣告破产。

光耀地产, 粤系房企,负债规模100亿,2021年9月宣告破产。

中庚地产, 闽系房企,负债规模300亿,2021年10月9.3亿债务违约,宣告爆雷。

卓达地产, 北方房企,负债规模300亿,2018年开始,卓达24次被列入被执行人,此外还有7起股权冻结,涉及金额约9.14亿。

不难发现,无论是房产龙头恒大,还是背靠国资的绿地,以及各地的代表性龙头企业,都陆续爆雷,债务违约、老板跑路、股权冻结、破产重整,一系列操作已经蔓延许久,且出现了踩踏式爆雷的情况,无论是大环境的低迷还是同行的倒下,都让越来越多的房企陷入深渊。

随着越来越多的房企暴雷,一旦交付失败,这部分家居需求将会清零,将直接影响了大部分家居企业今年的销售业绩。

我们不妨从过去一年恒大的债务情况来推算一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为止,仅15家供应商与恒大的应收账款合计估计超过218.1亿元,这意味着新房数量减少之后,对整个家居行业来说,业务量将直接少了200亿元。

定企巨头索菲亚在去年年报中披露,公司对应收恒大款项计提了减值准备合计9.09亿元;木门品牌江山欧派则在三季报中表示,公司持有恒大集团及成员企业的应收款项合计 7.16 亿元,三季度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为 2.47亿元。

此外,截止去年底为止,好莱客持有恒大集团应收票据3.94亿元;顶固则为2.07亿元。但也有定企是例外,比如金牌厨柜跟志邦家居则回应已跟恒大没有业务合作。

在幕墙等软装领域,金螳螂则可谓恒大的“大债主”,其对恒大的应收款项合计为82.4亿元,累计计提各类减值损失57.89亿元;截至去年底,嘉誉股份则还有13.16亿元的恒大商票在手。在电器领域,老板电器已对恒大2021年坏账计提100%全额拨备,共计约6.6亿元。

家居企业面临

订单减少和货款“爆雷”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 今年6月份碧桂园、滨江、新城控股、中铁建、远洋等房企的销售额均同比出现了腰斩, 另外招商、华润、金茂、龙湖、卓越等房企6月销售额同比的 跌幅也都在30%上下 ,万科、保利、中海、绿地、华发等房企6月销售额同比的跌幅也都在20%左右。6月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5267.4亿元,单月业绩同比降低28.1%。

销售不够乐观的同时,房企债务到期却数额惊人。2023年,房地产行业国内外债券到期规模合计9580亿元,逼近万亿大关。7月、9月的两个小高峰,分别达到1062亿元、938亿元。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位置,中国房市的违约率已达到15.6%,房企拖欠风险明显偏高。

在涂料两大领域中,建筑涂料无疑是“冤大头”,无论是内外墙涂料,还是真石漆,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的产品,在黑铁时代,真正体会到了“皮之不复,毛将焉存”的感受。工业涂料同样也没能逃脱厄运,与房建产业链相关的家电、铝材、家具产业也遭遇业绩下滑危机,被套牢了资金的人们,对于汽车等大宗消费也在持续降级,工业配套涂料的“用武之地”似乎轰然倒塌。

进入2023年,多地计划供地规模出现下滑局面,尤其是住宅用地方面,部分地区楼市供大于求,建设的脚步放缓也就意味着需求收缩,涂料企业“僧多粥少”的局面愈演愈烈,未来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或将有更多的企业试图用价格战和垫资等方式谋取下游企业的青睐。

另外,房地产的踩踏事件本质上是资金链的断裂,现金流压力增加,那么供应商的货款也就面临难以收回的风险,从应收票据到废纸一张,从应收账款到计提坏账,给涂料企业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根据上海票交所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发生3次以上商票逾期,且月末有逾期余额或当月出现票据逾期行为的房地产项目公司数量1608个,房地产仍是承兑汇票逾期“重灾区”。

一方面是新业务订单下滑,另一方面是已经做好的生意却账款难回款,双重危机的碾压之下,家居企业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如果没能及时调整,房企爆雷的这波旋涡,也将席卷越来越多的涂料企业。

“危机”如何成为“转机”?

家居行业又该如何“自救”?

在地产行业持续“遇冷”的背景下,家居行业又该如何“自救”?我们不妨从历史中找点启发。

由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并非个例,比如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其造成的“断供潮”对美国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全球家具行业均遭遇了市场清洗,但也有企业抓住了转型机遇。

所以,“危机”有时候也可以是企业的“转机”。一方面,企业可以趁机反思当前的市场策略,以皮阿诺为例,其之前的大宗业务占营收比例为48.18%,但在恒大暴雷事件后,皮阿诺仍在坚持以“大宗业务”为主的发展战略。去年10月,皮阿诺获央企保利旗下的子公司入股,有了保利这一合作伙伴后,预计皮阿诺将在大宗业务上有更深入的发展。

而恒大的另一“大债主”金螳螂却在积极转型。在去年的半年报中,金螳螂表示公司已围绕EPC(项目总承包)、装配式和BIM技术,开展一系列革新与升级。

以公装业务起家的金螳螂曾在2015年试图转型家装业务,并提出了“金螳螂·家”这一互联网家装品牌,但近来则再次强调以EPC和装配式装修为战略增长目标,这也意味着公司或再次转型,重新聚焦于公装领域。

除了金螳螂还有不少家居企业通过业务重心的转移,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市场增量。

以美国最大的家居建材超市家得宝为例,在次贷危机前,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增长已经开始放缓,因此,其发展策略更偏重于 B 端业务,而对零售主业有所忽视。

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家得宝再次嗅到了零售业务的“重生机会”,先是通过大规模关闭15 家盈利不佳的零售门店,以收缩成本准备过冬;与此同时,公司重新聚焦零售业务,通过扩充品类、开发面向专业客户的PRO服务等方式,寻找零售业务的“新增量”。

在产品类型和客户类型变得更多元化的背景下,家得宝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供应链能力,通过全球直采+F2C 模式建立成本优势,再拓展出互联网零售这一渠道,打造线上线上融合的销售模式。此后,美国地产市场开始回温,家得宝也抓住了这一发展机会。

所以,“危机”有时候也可以是企业的“转机”。一方面,企业可以趁机反思当前的市场策略,通过业务重心的转移,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市场增量。

另一方面,“危机”或许也是头部企业“捡便宜”的好机会。经济危机之下,必然会有部分中小型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被出清,头部企业便有机会通过低价并购,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能力圈。

虽然,对当下的家居行业来说,“寒冬”仍未走远,但企业仍可以积极寻找转型或升级的机遇,熬过最冷的冬天,就一定能迎来最炙热的夏天。

(文章来源:木业网-公众号,侵删)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相关热门